<% dim rs, rs1,sql,rsCate Set rs = Server.CreateObject("ADODB.Recordset") Set rs1 = Server.CreateObject("ADODB.Recordset") set rsCate = Server.CreateObject("ADODB.Recordset") %> 欢迎
 
 
中心刊物
 
  上海交大教授到宝钢“卖”专利 让学科链与产业链对接  
 


  我国目前潜水最深的水下机器人日前在6000米深处的海洋中拍照、搜集水下微生物顺利成功。这一机器人由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学院的朱继懋教授设计,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。此外,由上海交大李建华教授主持的SI19信息安全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,目前也已经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标准……从在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使用的阻燃镁合金研究,到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在工程应用项目的研究,上海交大通过鼓励教授们积极参与应用领域的科研专利开发、参与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,有效地推进了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创新研究。

  与企业对接推进产品开发


  日前,上海交通大学的20多位教授接受了宝钢研究院的首席研究员等工程师们的“答辩”,其中10多位教授的成果将进入宝钢接受联合二次开发,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。“与企业合作,使学校开发出来的各项专利能够产业化,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是高校的职责之一。”交大科研处负责人彭教授说。
据了解,学校此次共整理出了300多个专利项目,让宝钢挑选。首批挑选出了20多项,然后由教授们直接与宝钢的研究人员讨论,最终确定下来10个左右的项目由宝钢和学校进行二次开发。


  据了解,该校每年有800项左右的专利,但不是所有的专利都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。实际上,学校也了解,教授们搞科研是按照学科链走,企业搞科研是按照产业链走,因此常常可能出现“文不对题”的情况。而据宝钢的有关负责人称,现在市场上那么多的钢产品,很少有以宝钢的名字命名的,和交大合作可以满足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研发的基础研究问题。目前学校还与电气集团合作进行组合电研究,为崇明岛开发提供研发支持。


  专利战术推进知识产权战略


  去年,上海交通大学专利申请数量总数超过了800项,上半年专利申请总数全国高校排名第一,其中95%以上是发明专利,有相当一部分在申请专利前就已经开始了产业化的进程。“除了教学以外,教授还应着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,使科研成果能够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。”阻燃镁合金课题组的带头人丁文江教授这样说。丁文江的阻燃镁合金研究成果具有完全知识产权,包含了50多项专利,如今已在航天领域广泛应用,在汽车轻量化研究中也将扮演重要角色。上海交通大学日前接到一份报告,他们开发出来的科研成果“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在上海的工程应用”项目,针对上海区域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特点,围绕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,建成全国首家区域性开放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“上海制造热线”,其中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,已经在上海20多家制造企业中应用,单单据其中6家企业统计,前三年的新增利润就达到了2.7亿元人民币,创汇4.2亿美元。而机械学院机器人研究所丁汉教授的机器人研究、卓斌教授的内燃机研制、王汝竹教授的智能制冷技术研究都形成了自己的专利群,并且将通过与企业的二次研发,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。


公用理念防止专利“沉睡”


  “既应该鼓励学者教授们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研发,也应该有相应的措施防止专利申请中的泡沫,对于一些看不到前景的专利,干脆公开专利,造福社会。”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处负责人粟莹这样说。为此,交大将出台一系列的措施防止专利申请中的泡沫。


  据了解,现在有些企业为专利而“圈地”,甚至有的专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能转化为成果也会“养”着。过于追求专利,就可能出现一个现象,就像过去考核以论文为指标一样出现论文数量虽然多,但是论文的质量相对下降。上海交大原来每年的数百项专利中有95%以上是发明专利,实用新型专利少之又少。  


  学校出台规定,对于企业马上能够进行成果产业化的专利鼓励教授们进行转让,或者是协助进行产业化。对于不能马上转让、但是有应用前景的专利,将由学校每年支付专利费用。而一些短期内无法判断前景的专利,则让专利内容公开,让社会“公用”,这样损失的也许是科研成果的一些远景效益,但是社会的总体效益不会减少。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形成对科研人员的导向,使他们进行应用性成果开发的时候不是仅仅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,而应该考虑到为生产力的发展作贡献。 (上海交通大学)


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       

 

关于中心 | 联系我们 | 招聘信息 | 寻求合作 | 版权说明
本站内容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发布维护
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