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TTC
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月报
国家技术转移中心
  二零零四年第一期
首页==理论天地
目录检索
新 闻 聚 焦

联系方法

地址:清华大学华业大厦2206
邮编:100084
电话:(010)62795171
传真:(010)62795182
E-mail:techtransfer
@tsinghua.edu.cn

 

化工领域技术转移的问题与对策(华东理工大学)


  各种新产品、新工艺和新技术,在它们实现工业化之前,大都是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以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形式出现的。但是由于物料处理量的大小悬殊,化学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差别很大,实验室成果不能全面反映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。
因为实验室研究是在理想条件下,小规模、有限运行时间内完成的,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:
1) 制造方法研究;
2) 制造条件研究;
3) 物料平衡、能量平衡和生产成本的估算;
4) 原料质量和产品质量研究;
5) 产品用途及应用产品质量的研究等。
  但是,实验室研究设备的容量很小,很难对大型工业设备中必然出现的许多工程因素(如传热、传质、流动与混合等)作充分考察。
  实验室装置一般为间歇操作,而生产装置多数为包括若干分离步骤在内的连续操作。关于连续化以后可能出现的工艺技术问题,以及整个生产流程中各工艺步骤之间的配合问题,在实验室研究中无法得知。
  实验室研究一般不考虑物料返回利用的问题,而化工生产则必须考虑未反应物料的循环。由于物料循环对工艺过程带来的影响,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杂质积累对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作用,在实验室研究中无法了解。
  由实验室得到的产物样品,往往是在精密控制反应条件、采用纯净物料及严格配比的条件下制备的;而工业生产中的原料纯度和操作条件的控制,都很难达到实验室的水平,因此最终产品的产率、质量和性能,不能以实验室提供的样品为标准。
 实验室研究由于受到设备材质、功能等方面条件的限制,操作参数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,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的操作条件,未必能作为工业装置的最佳工艺条件。
 实验室研究一般不考虑设备腐蚀对生产和产品带来的影响,而生产设备则必须考虑材料腐蚀及防腐问题。
  此外,化工生产还必须考虑原材料的品级和供应渠道;产品的质量及市场销售;副产物回收及综合利用;能源供应及消耗定额;三废治理及环境保护等技术经济问题。
  因此,化学实验室研究成果直接进行技术转移是不可能的。在实验室研究完成后;还必须对研究成果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反复论证,深入考察在实验空条件下无法考察的各种工程技术问题,并论证放大成为工业规模的可行性。只有经过论证,认定可为设计生产装置提供完整数据,技术可靠性和经济效益显著,才能进一步建立生产装置投入工业生产。这种由实验室研究到建立生产装置的全过程即谓之新产品、新工艺或新技术的开发过程,统称为"化工过程开发"。要做好化工领域的技术转移工作,必须把整个开发过程看作一个系统,使系统内各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协调配合,这需要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和高效的开发组织结构。
  目前,对化工过程开发研究工作,国内外比较一致的看法,是应该包括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两个方面,由研究与设计单位(人员)共同完成。
  过程研究包括小型工艺实验、大型冷漠实验、中间实验三个环节,由科学研究人员负责。
  工程研究包括概念设计、各级经济评价、基础设计三个环节,由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负责。
  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应该是相互依赖、互为促动的(见下列框图),其中各阶段的研究内涵及目的可分述如下。

  其中,小试阶段的目的:
1) 制造工艺研究;
2) 控制方法研究;
3) 材质试验;
4) 收集工艺设计资料;
5) 制造条件研究;
6) 原料、产品的质量研究;
7) 提供市场调查用的样品或研究用的样品。
  中试阶段的目的:
1) 工艺研究;
2) 控制方法研究;
3) 制造条件研究;
4) 设备的材质试验及对质量的影响;
5) 收集设计资料;
6) 装置可靠性、操作性研究;
7) 故障分析和对设计的反馈;
8) 工序管理的准备;
9) 制定操作标准的准备;
10) 人员计划和训练;
11) 提供开辟市场用的样品。
  两个阶段的研究目的有部分重复,在技术十分成熟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中试装置,但存在下述问题时必须设立中试装置。
1)有难以放大的单元操作及装置;
2)工艺过程中积累杂质并造成影响;
3)想要验证工艺过程及装置的可靠性;
4)需要长期提供市场开发用的样品。
  如果一般的化学工程理论及资料不能提供传递规律,过程研究就必须进行专门的大型冷模研究。研究内容包括:流场、浓度场、温度场、宏观混合、微观混合、单相或多相体系中的混合、分离、传递等。
  概念设计以过程研究(或文献资料)中间结果或最终结果为基础,内容包括:过程合成,形成最佳工艺流程,给出物料流程图(Process Flow Diagram);进行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;设备计算与辅助设备选型;确定单耗指标;确定三废处理方案;估算基建投资与产品成本等。
  概念设计介于过程研究与多级经济评价之间,具有两方面的任务。其一,接受过程研究提供的数据与概念进行设计,如发现过程研究中有不足之处、以及有利于过程开发的工程经验应及时反馈,以提高过程研究成果质量。其二,为多级经济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,主要包括投资、成本、利润、环境安全评价、项目建设难点(例如材料限制)等。
  根据概念设计提供的素材,多级经济评价(含社会效益、环保效益)环节依据评价指标(现金位置、现值、返本期、等效最大投资周期、投资回收率等)进行评估,如出现不利前景,则终止开发。
  基础设计是工程研究的最后环节,也是化工过程开发的成果形式,是完成工程设计的依据。包括:设计基础、工艺流程说明、物料流程图、带控制点的管道流程图、设备名称表、设备规格说明书、设备布置图、装置操作说明、三废及处理、自控设计说明、消耗定额、有关技术资料、安全技术。
  经过化工过程开发应该做到可以需要回答工程设计前的一系列问题,比如:
1)工艺条件(操作变量);
2)反应器型式(结构变量);
3)反应器的几何尺寸与放大依据;
4)热力学数据;
5)含副产品的原料循环使用对主反应的影响;
6)流程合成,净化、分离等相关技术;
7)材质与腐蚀;
8)检测与控制;
9)装置系列、规模与运行周期;
10)环境保护;
11)公用工程;
12)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,等等。
  上述问题中,有的比较容易回答,有的则很难回答。比如反应器的几何尺寸与放大依据。在以往约200年的化学工业发展史中,在探索实验室研究成果过渡到第一套工业装置的道路上,形成了两种有代表性的开发方法。
 1)逐级经验放大法
  本世纪初,氨合成技术取得划时代的成功。德国科学家哈柏取得成功时的实验室装置规模为每小时生产80克氨。有记载的资料表明进行过两种不同规模的"模试"-考核与筛选催化剂、开发反应器材料、考察反应器行为。第一套工业装置生产规模为日产30吨氨,是逐级经验放大的范例。这就是说,在实验室取得成功之后,还需要进行规模稍大些的模型试验(模试)和规模再大一些的中间工厂实验(中试),然后才能放大到工业规模的生产装置。
  逐级经验放大法曾被长期广泛使用,迄今也有较大的应用范围,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。主要表现在耗资甚巨、费时甚长且并不十分可靠。
 2) 数学模型放大法
  另一种过程放大方法-数学模型放大法,是在掌握对象规律的基础上,通过合理简化,对其进行数学描述,在计算机上综合,以等效为标准建立数学模型。用小试、模试或中试的实验结果考核数学模型,并加以修正,最终形成设计(放大)软件。
  由此可见,化工过程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工程技术,化工领域的技术转移更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化学工程、化学、化学工艺、工程设计、化工机械、测量与控制、经济分析及系统优化等多种学科领域。
而现行的科研管理体制却使技术转移工作受到诸多限制,主要表现在:
 1)受学科分类的限制,各自为政,以研究室(研究所)为单位,协同攻关能力大为削弱。
 2)受体制限制,研究与设计单位相互独立,科学家与工程师相分离,工艺、工程集成能力薄弱。
 3)开发方法的不科学性,技术开发成本高、周期长,经济效益评估不准确。
  技术开发工作一般是由教授、研究员独立完成的,工程公司或设计院的工程师一般不早期介入技术开发研究。采用通俗的叙述可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归结为下列过程:
 1)科学家从事过程研究,形成实验室科研成果,鉴定。
 2)得到进一步的资金支持后,进行放大过程中冷模研究或单体中试。
 3)研究单位开始寻找合作企业(投资方),说服企业投资,然后聘请设计单位或自行设计,上示范工程。
  这种技术开发运行模式,使得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丧失,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大大降低,从而影响了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。
  从化工开发过程看,技术由科研单位走向企业,必须跃过技术放大、工业材料选择、技术成套化的风险,这些任务对科学家是勉为其难的,应该由有丰富经验的、多学科组成的工程师来完成,而研究队伍和工程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和协调又是不可缺少的。问题在于,我们的机制没有把二者有机的统一在一起。后天的结合,不仅造成时间、金钱上的浪费,更多的可能是研究成果被工程技术人员所否定,必须从头做起。
  此外,在化工技术集成过程中,设备放大参数模型、设备材料选择、设计验证等一系列影响产业化风险的要素,均需要有一个公用的、弹性的中试平台,以解决技术转移中的技术放大风险。而这类通用型的中试平台企业是不肯投入的,这导致科研单位在技术开发资金和设备上的缺口很大,而冒险跳过开发环节盲目工业化的项目基本上不能开车成功。过高的失败率打击了合作双方的信心,造成技术供需双方诚信成本加大,使技术转移走入"怪圈"。
 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立几年来的实践证明,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模式是R&D资源的一种有效配置,在推动高校技术成果向社会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在"技术评估咨询、技术集成、技术扩散"三大功能中为社会各方提供了良好的服务,特别是在技术集成功能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。


 本站内容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发布维护
© CopyRight 2002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