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咨讯[环境] |
德国从垃圾中寻找二次原材料 2006-6-1 8:59:00 |
曾几何时,人们忽然发现,日常垃圾中蕴藏着大量被人们忽略掉的宝藏:各种塑料瓶、塑料袋和罐头盒等,这些均是十分有用的原材料。柏林经营垃圾处理场的乌伟自豪地说:“如今,我们已不只是垃圾工厂,而是专门生产二次原材料的生产企业。” 15年前,德国引入“黄口袋”垃圾分类法,即把各种垃圾分类,对部分有用垃圾进行回收处理,收到了一定的效果。但由于各种技术和处理设备没能同步跟进,效果不是很明显,直到去年上半年,大量垃圾还是采用掩埋方式进行处理。自2005年6月起,德国实施家庭垃圾禁止掩埋规定,要求这类垃圾必须焚烧处理。一时间,垃圾焚烧站的工作量急剧增加,由于焚烧能力有限,使得垃圾处理价格成倍增长。 随着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上扬,人们开始将目光瞄向垃圾堆。目前,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已成为一种新兴交易。 如何从垃圾中寻找宝贵的二次原材料?德国一贯的理论是:让市民先分类,也就是利用黄口袋、褐色垃圾桶等方式,对垃圾进行事先分类。但是,这种分类虽然从理论上说可行,但是在实际运作中,人们会将大约30%以上的垃圾扔错地方,特别是在大城市。随着垃圾自动分拣技术的进步,垃圾的分类目前已经不是什么问题。如今,垃圾焚烧也不会释放大量有害气体,而是为人们发出大量的电能和热能。对垃圾经营企业来说,他们不再是为了处理而处理,而是将整个城市都是为原材料仓库。 15年前,当乌伟来 |
[关闭本窗口] |